意昂体育

热线电话:

你的位置:意昂体育 > 意昂体育介绍 >

清河崔氏:唐太宗嫉妒的第一大门阀,在历史上究竟是怎样的存在?

点击次数:100 发布日期:2025-07-10

参考来源:西风长史《门阀士族之清河崔氏》(原创说明:图片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部分章节仅代表笔者个人观点,请理性阅读)

【1】

中国古代的门阀士族众多,这些门阀士族当中,清河崔氏可以算得上是首屈一指的存在。

崔氏崛起于东汉末年的乱世,一直到五代十国门阀士族的消亡期,家族绵延长达700多年。

这期间崔氏几经沉浮,却依然能够屹立不倒,而且随着朝代更迭、时代变迁,清河崔世的家族声望和势力愈加强大,在见证华夏大地沧桑巨变的同时,他们也完成了家族的蜕变和使命。

东汉末年的三国鼎立时期,清河崔氏崭露头角,他们的先祖崔琰、崔林二人,以才学品德于乱世博得家业,名垂青史的同时也为崔氏一族奠定了坚实的基石。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清河崔氏更是达到了鼎盛时期,家族的势力如日中天,不仅在朝堂之上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更在民间享有极高的声望。

北魏孝文帝时期,为了表彰崔氏的卓越贡献,孝文帝甚至还把清河崔氏列为“四姓”之一,与博陵崔氏、范阳卢氏、太原王氏并驾齐驱,成为当时社会公认的四大望族。

到了唐朝时期,清河崔氏更是人才辈出,据相关史料记载,崔氏一族在仅在唐朝时期就出了12位宰相。

也正因为如此,清河崔氏赢得了“门榜盛于天下,鼎族冠于海内”的崇高赞誉,家族荣耀,可见一斑。

唐朝初年的贞观时期,清河崔氏的影响力之大,甚至引起了唐太宗李世民的嫉妒。

李世民曾公开表示:“吾实不解山东四姓为何自矜,而人间又为何重之?”

言语间流露出对四姓望族地位的微妙情绪,但也从侧面反映出四姓望族在民间高于皇族的地位。

而在这四姓望族之中,清河崔氏更是稳居首位,其地位远在其他三大家族之上。

值得一提的是,在唐初编纂的第一版《氏族志》中,清河崔氏更是高居榜首,其地位甚至超越了当时的皇族陇西李氏,估计这也是为何唐太宗李世民会产生疑惑的根本原因之一。

此外,贞观一朝的诸多大臣,像房玄龄、杜如晦、魏征等唐朝开国功臣及宰相,也以能够娶得清河崔氏之女为荣,由此可见当时社会对清河崔氏家族地位的尊崇。

尽管唐太宗李世民曾试图通过政治手段对清河崔氏进行打压,但都收效甚微,反而崔氏宗族的社会地位却愈加显赫尊贵。

【2】

清河崔氏的崛起,最早可以追溯到三国时期,当时的崔琰、崔林两兄弟于乱世之中昆仲并起。

崔琰以刚正不阿而著称,他的言行举止也成为后世楷模;崔林则以政绩斐然深得民心,他为官治理之道,至今仍为后人所称颂。兄弟俩携手奠定了清河崔世的千年根基。

崔琰最初是在冀州牧袁绍的麾下,担任骑都尉一职,由于他杰出的个人能力以及渊博的学识,深得袁绍器重和青睐,袁绍更是将他视为股肱之臣。

只可惜,后来在官渡之战中,袁绍败给了与自己势力悬殊的曹操,兵败之后袁绍忧心成疾,不久之后便病逝了。

随着袁绍病故,他麾下的阵营也顷刻间分崩离析,袁氏的诸子之间开始争权夺势、剑拔弩张。

目睹此景的崔琰也知道袁氏大势已去了,心灰意冷之下,他选择了归隐不出,不问世事。

直到公元205年,曹操挥师北上,平定了河北,崔琰才被曹操再次征辟为别驾从事史,重归曹魏朝堂。

次年,曹操率兵亲征并州,崔琰则留在了邺城辅佐曹操的儿子曹丕,崔琰为人忠直、勤勉辅政,也由此深得曹丕的信赖。

再到后来,曹丕与曹植争夺魏王的储位之时,崔琰又坚持力主嫡长子继承制,坚定拥护曹丕,最终也成功助力曹丕登上了世子之位。

公元213年,崔琰被任命为曹魏政权的尚书,执掌中枢机要,一时间权倾朝野,风光无限。

崔氏一族也在崔琰的带领下开始崭露头角,随着家族的日渐兴盛,崔家也变得车水马龙、宾客盈门、热闹非凡。

俗话说伴君如伴虎,更何况崔琰的主子是生性多疑的一代枭雄曹操。

随着以清河崔氏为首的豪强地主势力开始慢慢崛起,曹操也从最开始的默许,逐渐开始对这些新兴门阀防范打压。

曹操本就是出身于寒微,他一方面需要倚仗这些门阀在各地的声望来笼络人心,另一方面他又绝不甘心为豪强所掣肘,所以他在利用这些门阀的同时,又想尽办法对他们进行打压。

公元216年,曹操为了打压清河崔世,以崔琰言语不恭、大不敬为由,先是罢黜了他的官职,随后又以结党营私的罪名赐死了他。

但曹操对崔琰的打压迫害,并没有能够完全遏制崔氏一族的发展。

崔琰死了之后,他的堂弟崔林接过了壮大家族的重担,当时已经官至御史中丞的崔林,在得知兄长崔琰的死讯之后,隐忍不发,并继续在暗中支持曹丕。

公元220年,曹操去世之后,世子曹丕继承了魏王爵位,并在不久后废掉了皇帝,自己登基称帝,史称魏文帝。

曹丕登基之后,封赏功臣,崔林被任命为尚书,后又转任了幽州刺史。

崔林在幽州主政一方期间,对内安抚百姓,对外怀柔夷狄,在他的治理之下,北方边境再现久违的繁荣和平景象,崔林也因此在曹魏政权中积累了深厚的政治资本。

公元226年,曹丕驾崩,魏明帝曹叡继位,敕封了崔林关内侯的爵位,并且任命他为司隶校尉,负责整顿吏治、反腐肃贪。

崔林在任期间秉公执法、行为端正,加上他本身又善于圆滑处世,因此扎根朝堂,获得朝野上下的一致好评。

公元238年,崔林更是直接被擢升为司空,位列三公之一,直到6年后病逝。

到了崔林去世时,清河崔氏已然在崔琰、崔林两兄弟的带领下,崛起为关东望族之一了,崔氏的门生故吏遍布曹魏朝堂,声势显赫一时无两。

随着门阀士族集团逐渐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的主导力量,清河崔氏也正式迎来了属于自己的黄金时代。

【3】

司马氏篡魏,建立了西晋王朝之后,对于门阀士族的倚仗更是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随着门阀士族势力在政权中的影响力日益壮大,清河崔氏也继续在司马氏政权中出仕为官。

其中崔林的儿子崔随官至尚书仆射,位高权重,影响深远。他曾奉晋惠帝之命,手持玺绶,禅位于赵王司马伦,这一举动在当时引起了极大的震动。

后来,西晋政权内部爆发了永嘉之乱,门阀士族集团内部也出现了分裂。

以王导为代表的琅琊王氏、陈郡谢氏等一大批士族纷纷南迁,拥立司马睿建立了东晋政权。

而清河崔氏等士族则选择留在中原,与胡人政权合作,形成了北方士族集团。

其中,崔林的曾孙崔悦、玄孙崔潜分别曾效力于后赵、前燕等政权,为南下的胡人政权效力。

崔潜的儿子崔宏,少年时便以才智出众被誉为冀州神童,成年后他凭借家族的深厚势力和自身的卓越才学,先后效力于前秦、后燕等政权,最终被北魏道武帝所赏识并招揽。

崔宏在北魏政权中获得了极大的重用,历任黄门侍郎、吏部尚书等要职,执掌国家机要,参与草创国家的典章制度,甚至议定了国号为魏。

德高望重又能力出众的崔宏深受武帝的信任,一时间权倾朝野,成为北方士族的领袖人物。

公元418年,崔宏去世,他的葬礼规模之隆重,可以说是无上荣耀了,当时亲王以下的所有朝臣必须全部前来参加吊唁,足见他的地位之显赫。

崔宏死后,长子崔浩继承了他的爵位,继续掌管朝廷礼仪和军国机要。

崔浩比父亲崔宏更加智谋过人,经常自诩为张良再世,曾历仕北魏道武帝、明元帝、太武帝三朝,并且成为太武帝时期最为倚重的近臣心腹。

据史料记载,当时太武帝甚至时常亲临崔浩的家中,向他请教治国之道。

而崔浩也不负重托,辅佐太武帝先后灭亡了胡夏、北凉,击破了柔然,解除了来自北方和关中地区的军事威胁,打通了前往西域的道路。

崔浩也因功被封为司徒,位列三公之一。

值得一提的是,清河崔世在崔浩成为掌舵人之后,开始大力排挤鲜卑的传统贵族,同时崔氏又开始频繁与范阳卢氏、太原王氏等名门大族联姻,势力也因此开始急剧膨胀。

崔氏一族的门生更是遍布北方各州郡,当时,甚至有初入仕途者经过崔氏举荐后,直接起步就是郡守级别。

面对清河崔氏势力的日益膨胀,太武帝也担心其终有一日会功高盖主,因此为了保住自己的权力,他转念对最信任的崔浩动了杀机。

公元450年,太武帝终于抓到了期盼已久的机会。

当时,由于崔浩主持编纂的国史直书揭露了北魏皇族拓跋氏祖先的羞耻屈辱历史,太武帝恼羞成怒,决定借此机会彻底除掉崔浩,打压崔氏一族。

鲜卑贵族势力也趁火打劫,开始对崔氏疯狂反扑,先是崔浩被免除了职务并锒铛入狱。

不久后,太武帝在搜罗了各种罪证之后,便将崔浩诛杀,并且还株连九族。

崔氏一族的姻亲范阳卢氏、太原王氏、河东柳氏也都未能幸免,全都被连坐灭族,这场惨烈的政治浩劫,史称“国史之狱”。

经此一劫,北方的士族遭受了重创,尤其是清河崔氏,几乎是被灭门,二百多年苦心经营的家族基业,险些因此毁于一旦。

庆幸的是,一息尚存的清河崔氏在沉寂了数十年之后,又再次等到了翻身的机会,而崔氏又是如何抓住了这次机会的呢?

到了北魏孝文帝时期,清河崔氏迎来了重生的机会,族人崔光在孝文帝时期任黄门侍郎,之后他因为力主孝文帝迁都洛阳而受到赏识。

孝文帝在实行胡人汉化改革时,必须要借助汉人的士族集团势力来打击鲜卑旧贵族,于是清河崔氏被孝文帝选定为“四姓”之一,成为北魏上层核心统治集团的重要组成部分。

崔光很好地把握住了这个机会,一路扶摇直上,历经孝文帝、宣武帝和孝明帝三朝,先后担任侍中、中书监、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等要职。

另外,崔光的堂弟崔亮虽然在职位和权力上不如他的堂哥,但也同样位极人臣。

在孝文帝时期任中书侍郎,宣武帝和孝明帝时期则历任御史中尉、雍州刺史、定州刺史、吏部尚书及侍中等职。

尤其是崔亮还担任过中正一职,在南北朝时期实行的九品中正制下,中正官负责人才选拔工作,崔亮长期把持着官员的晋升渠道,使得崔氏的势力得以不断扩张。

清河崔氏也因此在历经国史之狱后,短短几十年的时间里就再次实现了崛起,而这种辉煌的势头一直延续到了唐朝时期。

【4】

公元618年,大唐王朝应运而生,以李渊家族为核心的关陇军事集团,自此登上了历史舞台,成为中土大地的绝对统治力量。

唐太宗李世民即位之后,为了巩固皇权,自然不愿意让清河崔氏等中原的门阀士族分走一杯羹,所以他在政治上对这些世家大族各种打压、掣肘,极力削弱他们的影响力。

唐太宗不仅在政治影响和官职任免上,对门阀士族加以限制,他甚至还把清河崔氏在《氏族志》中的排名从第一等直接降到了第三等。

也正是这种不讲道理的疯狂打压,导致在武德、贞观两朝,崔氏一族竟没有一人能跻身朝廷重臣之列。

直到唐高宗李治时期,清河崔氏在政治上方才出现了转机,出身崔氏的崔知温凭借门荫入仕,初任灵州司马、兰州刺史。

在地方任职期间,他英勇善战,成功击退党项侵扰,又以怀柔之策安抚西北少数民族,确保了边疆的安宁与稳定。

后来凭借卓著的军功,崔知温逐步升任到尚书左丞、同中书门下三品,直至中书令,实现了清河崔氏在唐朝宰相职位上的“零”的突破。

到了武则天时期,崔氏又涌现出三位宰相:崔元综、崔詧和崔神基。

不过由于武氏专权,朝堂上政治斗争异常激烈且残酷,崔氏三人虽然都跻身到了高位,却最终难以站稳脚跟,均遭到了罢黜。

此后,崔氏在朝中一度陷入沉寂,无人再任宰相之职,直到中晚唐时期,崔氏才再度迎来崛起。

安史之乱后,唐肃宗另起炉灶,登基执政,崔氏族人崔圆得以入朝为相,重振崔氏声威。

公元846年,唐宣宗继位,崔氏更是迎来了鼎盛时期。

崔龟从、崔郸、崔慎由三人相继拜为丞相,出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辅佐宣宗开创了“大中之治”,实现了晚唐的最后中兴。

宣宗也因此被誉为小太宗,而崔氏三人也借着“大中之治”名垂青史。

到了唐僖宗、唐昭宗时期,崔氏又出了三位宰相,但此时的大唐已风雨飘摇,濒临灭亡。

昭宗时期,崔慎由之子崔胤进士及第,官拜宰相,他领导南衙朝臣与北司宦官集团展开了激烈的政治博弈,与地方大军阀朱温结交。

尽管因与宦官斗争而屡次被罢相,但崔胤凭借朱温的支持,竟先后四次出任宰相,被世人戏称为“崔四人”。

公元901年,崔胤引朱温入长安,一举铲除了以韩全诲为首的宦官势力,终结了安史之乱以来的宦官擅政的混乱局面。

只可惜,崔胤后来也因为试图另组建禁军而遭到了朱温的猜忌,最终于公元904年被朱温杀害,不久后,唐朝也正式走向了灭亡。

纵观清河崔氏在唐朝近三百年的历史,家族命运跌宕起伏,但始终保持着一定的政治影响力,算是延续了家族的辉煌与荣耀。

【5】

清河崔氏在唐朝虽然曾出过十二位宰相,表面上看来,也算是延续了家族在南北朝时期的辉煌,但实际上,当时的门阀士族整体已经在走下坡路了。

首先是贞观时期,唐太宗李世民对士族的打压,让崔氏等士族集团锐气受挫。

再加上武则天主政之后,大力推行科举制度,唐朝的政治格局开始发生颠覆性改变,大量普通地主和寒族士人凭借科举步入仕途,挤压了门阀士族在政治舞台上的空间。

崔氏士族集团的影响力随着科举的普及也逐渐减弱,原本属于他们的政治资源被新兴的科举集团一点点蚕食。

到了唐朝末年,黄巢起义的爆发,更是给清河崔氏等门阀士族集团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

这场持续数年之久、规模空前的农民起义如狂风骤雨般席卷中国南北,所到之处生灵涂炭。

乡绅、地主、士族无一能够幸免,清河崔氏也在这场浩劫中遭受重创,家族几乎被洗劫一空,元气大伤。

黄巢起义虽然最终以失败告终,但崔氏等士族集团已无可避免地走向了濒临消亡的边缘。

到了五代十国时期,军阀混战、礼崩乐坏,国家动荡不安,这是一个“靠拳头说话”的时代。

武将集团凭借各自的军事力量掌握了话语权,而以文统御的士族集团则彻底失去了角力的资本,再无翻身的可能。

即便清河崔氏凭借仅存的一点影响力,将崔协推到前台,出任了后唐的宰相,兼任礼部尚书、同平章事等要职,但奈何崔协能力匮乏,在朝堂上更是难以有所作为,经常受到责罚,最终碌碌无为地结束了自己的政治生涯。

后来赵匡胤建立北宋,随着政治制度的变革和社会结构的调整,中小地主阶级逐渐取代世家大族成为官僚体系的主宰。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清河崔氏在走过七百年的风风雨雨后,终于退出了历史舞台,彻底消亡在历史的长河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