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昂体育

热线电话:

你的位置:意昂体育 > 意昂体育介绍 >

特朗普对华关税大棒突然弯了!48小时从威胁到服软,盟友倒戈速度超出想象

点击次数:196 发布日期:2025-10-25

你有没有见过一个手握大棒的人,自己先手抖了? 2025年10月12日,特朗普在社交媒体上发出了一句“不要担心中国,一切都会好起来的”,让全球金融市场长舒一口气。 而就在两天前,他刚威胁要对数千亿美元中国商品加征100%关税,引发美股遭遇半年最惨烈暴跌,道指跌近900点,科技股单日蒸发超过7700亿美元。 这场面,像极了一个人先点火烧房,然后又急着找灭火器。

特朗普的“变脸表演”已经不是第一次了。 2025年4月,他就上演过几乎相同的戏码:先是对多国挥舞“对等关税”大棒,短短几小时后突然宣布对不采取报复性行动的国家实施90天关税暂停。 这种反复无常的背后,其实是美国关税政策正在撞向南墙的现实。

看看美国市场最真实的反应吧。 2025年4月特朗普加征关税后,美国出现了罕见的股债汇“三杀”局面:美元指数累计下跌5%,标普500指数下跌6%。 金融机构甚至预测,这可能是1971年以来第7个单月美国股债汇都出现明显下跌的月份。 市场用最直接的方式告诉特朗普:关税战没有赢家。

但真正让特朗普感到痛的,可能是他的基本盘开始造反了。 《华盛顿邮报》5月14日披露了白宫内部的紧张场面:随着蓝领工人抱怨关税成本和中美贸易中断损害了他们的利益,白宫幕僚长苏西·威尔斯和财政部长贝森特等人纷纷警告特朗普,如果再不降低对华关税,他可能失去这些核心选民的支持。 这些蓝领工人本是特朗普的政治基本盘,他们的不满让特朗普不得不重新算计。

美国农民更是苦不堪言。 农业州的经济利益在贸易战中受损严重,美国大豆协会主席公开表示,加征关税使美国豆农失去了中国这个重要市场,很多豆农面临破产。当特朗普的关税政策直接伤害到共和党传统票仓时,政治压力变得不可忽视。

而中方的反击,直接打在了美国的七寸上。 稀土作为美国高科技产业和军事工业的“心脏材料”,中国实施的出口管制措施让美国措手不及。 数据显示,美军现役1900种武器系统中超过8万个部件依赖中国受控稀土矿产。 中国对钐、镝、铽等7种中重稀土实施出口管制后,钐价飙涨至正常价格60倍,直接导致美国耐热磁体成本激增。

这种精准反制让美国意识到,中国手中的筹码比想象中要多得多。 国际危机组织中美关系高级研究员阿里·怀恩在2025年7月分析指出,美国政府高估了高关税迫使中国做出经济让步的能力,这反而让中国有理由相信,可以用稀土管控在谈判中长期保持上风。

更有意思的是,就在特朗普态度反复的时候,美国的传统盟友开始“用脚投票”了。 西班牙外交大臣阿尔瓦雷斯于10月14日访华,加拿大外长阿南德也计划本周访问中国。 这些访问的背景十分微妙:特朗普曾公开提议把西班牙踢出“北约”,甚至暗示要吞并加拿大领土。

欧洲国家的态度同样值得玩味。 英国财长里夫斯4月19日直言,英国认为与中国切断联系是“很愚蠢的做法”。 欧盟方面也明确表示,美欧关税谈判与中欧关系无关,欧盟对华政策将“保持不变”,不会对华“脱钩”。

就连日本也表现出少见的硬气。 日本首相石破茂21日在国会会议上强调,日方不会为达成关税协议而一味屈从于美国的要求,“如果日本什么都让步,那我们将无法保障我们的国家利益”。 这是美国发动关税战以来,日本最强硬的表态之一。

这些盟友的转向,反映出一个残酷现实:美国“恐吓”成为对外关系的持久特点后,各国最好的办法就是走自己的路。 加拿大与澳大利亚达成42亿美元协议研发尖端雷达技术,欧盟与印度加速自由贸易谈判,巴西不仅增加与中国的贸易往来,还在甩开美元用人民币结算。

特朗普的关税政策在国内也遭遇了强大阻力。 全美数十万民众举行了上千场抗议,近期民调显示高达七成受访者对物价上涨表示担忧。美国全国广播公司商业频道的最新民调显示,55%的美国人不认可政府的经济举措,49%的受访者反对征收关税,60%的美国人对政府的关税政策可能加剧通胀表示不满。

就连特朗普政府内部也出现了不同声音。 财政部长贝森特被曝对关税政策“受不了,想辞职”,特斯拉CEO马斯克痛骂特朗普的贸易顾问纳瓦罗。 一些特朗普的“金主”也公开反对关税政策。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4月24日发布的报告指出,美国政府4月2日推行的关税政策使实际关税达到百年最高水平,对全球经济造成了“重大负面冲击”。 报告还将2025年全球经济增长预期下调至2.8%,而美国经济增速放缓至1.8%,在发达经济体中下调幅度最大。

特朗普贸易政策的失败还体现在对华贸易逆差上。 尽管实施了高额关税,美国对中国的贸易逆差仍然维持在3800多亿美元的规模。 这表明,美国寄予厚望的“关税武器”并未达到降低贸易逆差的效果,反而对美国企业和消费者造成了伤害。

中美贸易摩擦的现实印证了一个简单道理:经济规律不会因为政治口号而改变。 当特朗普威胁对中国加征100%关税时,他可能没有算清这笔账到底由谁来付。 纽约联邦储备银行数据显示,美国进口商承担了加征关税92%的实际成本。 这些成本正通过供应链逐级传导,最终落在美国消费者身上。

随着2025年11月美国中期选举临近,政治压力越来越大。 特朗普在4月22日突然宣称将“大幅下调”对华145%的高额关税,这一转变被专家解读为“退一步求其次”。 从原来的以极高关税迫使制造业流向美国,转变为适度降低关税以维持贸易关系。

5月10日至11日,中美经贸高层会谈在瑞士日内瓦举行。 双方同意在90天内暂停关税措施,并将税率下调115%。 这一实质性进展让市场感到欣慰,分析师预测美国进口商将借此机会订购更多商品,贸易回暖有望带动航运需求激增。

但是,贸易摩擦的深层次矛盾依然存在。 美国试图通过高关税倒逼全球供应链和制造业转移,同时把关税作为外交工具获取不同利益,甚至还用关税政策来平衡政府财政赤字。 这种多重目标的设计,本身就注定了政策的内部冲突。

现实是,中国产品对美国消费者和厂商至关重要。 高额关税将中国产品阻挡在美国之外,导致一些产品无法找到替代品,降低了美国民众的生活质量;即便能找到替代产品,价格也会提高,从而引发通货膨胀。 这些日常生活中的影响,让普通美国民众对关税政策产生了最直接的抵触。

从特朗普贸易政策的反复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当经济规律与政治口号碰撞时,最终胜出的永远是前者。 贸易战没有赢家,这个道理正在通过市场波动、企业压力和民众生活成本,一天天地显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