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昂体育

热线电话:

你的位置:意昂体育 > 产品展示 >

美媒:若中美爆发战争,中国应讲道义,不杀伤美军不攻击美国本土

点击次数:76 发布日期:2025-08-10

中美关系这几年像绷紧的弦,稍有不慎就可能断裂。美国那边有些声音,喊着中国在冲突中得“讲道义”,别伤美军,也别打美国本土。

台海风起云涌,博弈暗流涌动

中美关系这几十年,起起伏伏,像坐过山车。从冷战时期的对立,到改革开放后的合作,再到如今的竞争,双方关系复杂得像一团乱麻。特别是台海问题,成了双方博弈的焦点。

美国近年加大了对台湾的军售,2022年一口气批了11亿美元的武器,包括导弹和雷达系统,2023年又追加了价值几十亿的军火。美军舰艇频频穿越台湾海峡,2024年一年内就至少有10次“自由航行”行动,摆明了是要给台湾当局撑腰。

与此同时,美国的“印太战略”也在加码。美军在关岛、日本冲绳增派部队,2023年还在澳大利亚部署了更多舰艇和战机。美日韩三国联合军演次数翻倍,2024年光是环太平洋军演就拉来了20多个国家,演练科目直指反舰和反潜作战。这样的动作,摆明了是冲着中国来的,意图遏制中国在亚太的影响力。

中国这边,立场始终没变:台湾是核心利益,绝不妥协。为了应对外部压力,解放军加强了沿海防御,2024年在福建部署了新型反舰导弹,射程覆盖了台海周边。

海军舰艇在东海、南海巡航,2025年初的一次演习中,10多艘军舰和数十架战机联合出动,展示了强大的区域控制力。经济上,中国也在稳住阵脚,2024年GDP占全球的18%,供应链地位无可替代,全球一半以上的芯片、电池都离不开中国制造。

美国媒体却总爱唱“中国威胁论”的调子。2023年《华尔街日报》报道,援引前五角大楼官员的话,称如果现在中美开战,美军可能不占上风,到了2030年才有机会靠新装备扳回一局。

这样的报道,一方面承认中国军力的增长,另一方面又在渲染紧张气氛,试图为美国的军备扩张找理由。美媒一边指责中国“扩张”,一边对美国在台海的挑衅视而不见,这种双标让人看着就来气。

单边“道义”背后的算计

美国某知名投资人提出,如果中美真到了兵戎相见的地步,中国应该“讲道义”,不杀伤美军、不攻击美国本土。这种说法乍听起来挺有道理,谁不希望战争少点伤亡呢?但细一想,这话里藏着不少门道。凭什么要求中国单方面“高风亮节”,而对美国在台海的挑衅只字不提?这种论调,骨子里还是想让中国在冲突中让步,保住美国的战略优势。

台海问题是中美博弈的火药桶。1979年中美建交时,美国承诺遵循一个中国原则,逐步减少对台军售。可现实呢?从2010年到2025年,美国对台军售总额超700亿美元,F-16战机、反舰导弹、潜艇技术,啥好给啥。

2022年,美国通过所谓的《台湾政策法》,进一步提升与台湾的接触,2023年又派200名军事顾问常驻台湾,指导军事训练。这些动作,哪一件不是在挑战中国的底线?

中国对台湾的立场,从来没含糊过。2024年,解放军在台海周边举行了多次大规模军演,舰艇编队在台湾东部海域巡航,战机频繁飞越所谓“海峡中线”。这些行动不是为了挑事,而是要明确告诉外界:任何分裂中国的企图,都得掂量掂量后果。

中国军力这几年突飞猛进,2025年海军舰艇总数超过400艘,歼-20隐身战机数量逼近300架,导弹库存据美方估算已达数万枚。这些硬实力,成了维护国家主权的有力后盾。

反观美国,军事动作也没停过。2024年,美军在菲律宾增设了4个军事基地,距离台海不到500公里。美军航母“卡尔·文森”号多次在南海游弋,2025年初还与日本自卫队搞了联合反潜演习。

美媒却很少提这些动作的挑衅意味,反而把中国正常的防御措施渲染成“威胁”。比如,2023年美国《外交》杂志刊文,预测中美若长期冲突,美国会采取封锁中国海上通道的策略,试图掐断中国的能源和贸易命脉。这种战略设想,哪有一点“道义”的影子?

那位投资人的建议,表面上是为全球经济考虑。毕竟,中美一旦开战,全球供应链立马崩盘。2024年,中国占全球制造业的40%,从手机到电动车电池,哪样离得开中国?可这建议的另一面,是想让中国在冲突中绑住手脚。

解放军如果真按这套“道义”来,等于放弃了战略主动权。美国却可以继续在台海、南海挑事,甚至拉拢日本、澳大利亚组成“反华轴心”,步步紧逼。

中国在军事上的应对,更多是防御性质。沿海省份的防空系统升级,2024年新增了多套红旗-9B防空导弹,专门对付来袭的巡航导弹。海军在南海的岛礁上部署了雷达和反舰武器,2025年还测试了新型高超音速导弹,射程覆盖西太平洋。

这些措施,都是为了在自家门口筑起一道屏障,防止战火烧到本土。即便在最坏的情况下,中国也会优先保护经济命脉,比如长三角和珠三角的工业区,避免战争对民生的冲击。

外交上,中国也没闲着。2024年,中国与东盟国家签署了多项自贸协定,贸易额突破1万亿美元。2025年初,在印尼雅加达,中国代表团与东盟领导人开了场闭门会,谈的是基础设施合作和区域安全。

这样的外交努力,就是要稳住周边环境,防止美国拉拢盟友形成包围圈。中国还在联合国多次重申一个中国原则,2024年有170多个国家公开支持,国际社会的主流声音很清楚: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政,容不得外来干涉。

美国媒体的双标,简直明晃晃。2023年《纽约时报》发文,批评中国在南海的岛礁建设,却对美国在菲律宾增兵闭口不谈。2024年,彭博社报道中国军费增长到2960亿美元,渲染“威胁论”,却不提美国军费高达8860亿美元,是中国的三倍多。这样的报道套路,无非是想给美国的军事扩张找个道德制高点,顺便把中国塑造成“坏人”。

那位投资人的话,归根结底还是为美国利益服务的。他担心战争毁了全球市场,但更担心自己的投资组合受损。毕竟,他在中国的投资占了不小比重,2023年桥水基金在中国市场的资产管理规模超4000亿元。

他提的“道义”,却没考虑中国的核心关切。台海问题不是什么抽象的国际争端,而是事关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的根本底线。要求中国单方面让步,无异于让中国在自家院子里给外人让路。

和平为上,守住底线

中国从不主动挑起冲突,但也绝不会在主权问题上退让。2025年,解放军继续加强战备,新型055型驱逐舰下水,配备了先进的反舰和防空系统。东海、南海的巡逻频率增加,2025年上半年,海军舰艇出动次数比去年同期多了20%。这些动作,不是为了炫耀武力,而是要让任何挑衅者明白:中国的决心不容小觑。

外交场上,中国也在争取主动。2025年春季,中国在上海主办了亚太经济合作论坛,邀请了20多个国家讨论贸易和安全问题。会场外,港口的集装箱码头昼夜运转,象征着中国在全球经济中的分量。这样的场合,中国反复强调和平共处,反对任何形式的霸权主义。2024年,中国还推动了金砖国家扩员,新增了5个成员国,增强了发展中国家的声音。

美国那边,军事动作依然没停。2025年初,美军在关岛测试了新型远程导弹,射程直指亚太。美日澳三国在西太平洋搞了联合军演,模拟封锁海上通道。面对这些压力,中国保持了战略定力。

2024年,中美在新加坡举行了防务对话,双方同意建立危机沟通机制,避免误判升级为冲突。这种对话,体现了中国对和平的诚意,但也表明了底线:主权问题,没得商量。

中美关系的未来,取决于双方能不能找到平衡点。中国的立场很明确:愿意合作,但绝不屈服。2025年,全球经济仍高度依赖中美,任何冲突都会让双方付出沉重代价。和平发展,才是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