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昂体育

热线电话:

你的位置:意昂体育 > 产品展示 >

西周最看重嫡长子继承?4次废长立幼改写其历史

点击次数:114 发布日期:2025-08-21

一般认为,嫡长子继承制起源于西周。

西周的历代君主,自始创者周武王起,至最终君主周幽王止,历经十二代,其中十位是由正妻所生的长子继位。

历史上只有两位非长子登基的天子,一位是开创周朝的武王,另一位是周孝王。

周孝王身份介于承前启后,他离世后,帝位没有传给亲生骨肉,而是交给了已故先帝的长子。

由此可见,西周是众多朝代中最为恪守嫡长子继承原则的,堪称该制度的开创者。

尽管周朝兴起之后,依旧出现了四次引起广泛讨论的兄终弟及的变动,这些事件贯穿了整个西周时期,并且对周朝的最终走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01、周太王为了“好圣孙”立幼子

周太王是周文王姬昌的爷爷,是周王朝的奠基人。

西周初期出土的青铜器上,称其为“檀公”,后来人们常称其为“公亶(读作dǎn)父”。

周太王率先带领族人迁徙至声名显赫的周原之地。周人消灭商朝的伟业,也是由他开启的。

可是周太王在立储的时候,却遇到了难题。

史书中有明确记载,他至少生育了三个儿子,第一个儿子名叫泰伯,第二个儿子名叫虞仲,最小的儿子名叫季历。

按理说,他应该立嫡长子泰伯为继承人。

可是他的小儿子季历生了个好儿子,那就是后来的周文王姬昌。

这里稍微提一下,他们的姓氏是姬,在周朝那个年代,贵族男性通常不把名字和姓氏连在一起叫。不过像姬昌、姬发这些名字,大家更习惯用,因此本文也就这样称呼了。

姬昌年幼之时,周太王便察觉到,这孩子与众不同,将来必定能成就一番事业。

若他选定小儿子季历承继王位,那么将来姬昌便能够担任周部落的领袖,率领周族人开创更辉煌的伟业。

可是他有什么理由越过季历两个年长而能干的哥哥呢?

周太王正感到忧愁的时候,泰伯和虞仲也察觉到了父亲的想法。为了不让父亲烦心,他们主动离开了家族,前往偏远之地,用这种方式向父亲表明,他们甘愿舍弃王位继承权。

这就是周人津津乐道的“泰伯奔吴”的故事。

季历由此成为周人的下一代首领。

根据现有资料判断,周文王姬昌或许是历史文献中记载的第一位被称作“贤明孙辈”的人物。

当然“泰伯奔吴”这件事,也历来充满了争议。

争议的焦点自然在于,泰伯和虞仲当真是自愿放弃继承权的吗?

有研究者注意到,虽然“泰伯”这个称谓表明他是周太王的第一个儿子,但史记中关于他们兄弟三人的记录却是这样的:古公有老大叫太伯,老二叫虞仲。太姜生了个小儿子叫季历。

这暗示周太王的嫡妻太姜并非泰伯和虞仲的亲生母亲,只有季历才是太姜所生的儿子。

根据历史文献和出土文物可以推断,太姜与周太王成婚,其中蕴含着明显的政治结合色彩。

从这一层面来看,周太王选择立太姜所生的季历,而非可能是前妻所生的泰伯,或许是一种必然的结果。

泰伯奔吴是自愿成分居多,还是失败者被驱逐,那就不得而知了。

另有观点指出,周朝初期或许尚未形成嫡长子继承的规矩。泰伯离开周地前往吴地,季历则登上了王位,这或许是一种“幼子留守家业”的做法。

但是周人怎样掩饰这段往事,声称太伯和虞仲主动让出王位,这件事的根本性质,还是周朝历史上首次发生的、影响深远的兄终弟及的变动。

这一事件给周部族带来了重大影响。季历没有让父亲失望,带领族人掌控了渭河中下游地区。

他的那位被周太王称作“贤德孙”的亲生儿子姬昌,后来发展成为周文王,为周朝取代商朝打下了牢固的根基。

而泰伯和虞仲离开家族的庇护之后也没有闲着。

他们分别开拓了新的疆域,将周族的文化传播到未开化的区域,显著提升了周族的声望。

武王消灭了商朝之后,又找到了他们的后代,把他们正式确立为周朝的属国,给予他们诸侯的地位。

兄弟三人以及他们的后代,都在用各自的方法,参与周人消灭商朝和拓展疆域的事业。

02、周文王舍伯邑考而立武王发姬发

季历去世之后,他的嫡长子姬昌继位,也就是有名的周文王。

周文王南征北战,在他有生之年,号称天下三分,有两分归周。

周文王提出了“天命所归”的说法,周朝人已经公开表明要讨伐商朝并取代他们的统治地位。

然而周文王没能亲眼见证商朝的覆灭。推翻商纣统治的伟业,最终将由他的后继者来完成。

周文王在立储方面,遇到了和他爷爷一样的难题。

他的嫡长子是伯邑考,按理说应该成为周人的下一代首领。

然而他的第二个儿子姬发,却显得更加勇敢有德行,似乎更有能力领导周部族完成消灭商朝的任务。

确立嫡长子继承制还是依据贤能来选择继承人,这个令后代众多帝王纠结的难题,同样让周文王感到为难。

或许有人会质疑,并非伯邑考不幸离世,导致周文王只能选择最小的儿子姬发继位吧?

可是在古人眼里,周文王立姬发,是非常典型的废长立幼事件。

先秦文献中,关于周文王长子伯邑考的资料极为罕见,仅能从诗经“长子维行,笃生武王”这句诗中,以及周武王在太庙祭拜一位名为“邑考”的先人,推断出周武王可能存在一位兄长。

到了汉朝,史料变得多起来。

于史记、汉书、礼记、淮南子等众多古籍之中,不同作者均有记述:周文王废黜伯邑考,转立姬发为继承人。

史记中的记录最为详尽,涉及同母的兄弟共十人,其中只有姬发和姬旦最为杰出,他们分别担任文王的左膀右臂,因此周文王最终放弃了伯邑考,选择姬发作为自己的继承人。

这很直接地表明了,文王立姬发,是非常典型的“立贤”。

然而司马迁在史记里面提及,等到武王姬发正式即位,伯邑考已经离世,他的子孙们“下落不明”。

这就和周武王在太庙里供奉伯邑考对应上了。

后世所熟知的伯邑考遭纣王杀害后烹煮成肉汤供文王享用,这一情节源自西晋皇甫谧所著的《帝王世系》,后来被《封神演义》的创作者借鉴并传播开来,因此广为流传。

在《帝王世系》里,伯邑考很早就在纣王身边当质子了。

另外,在之前的世纪里,考古工作者于汉墓之中发现了记录伯邑考遇害情形的竹简,这说明该故事最迟在汉宣帝那个年代就已经开始传播了。

这让文王的“舍伯邑考而立武王”的记载,显得耐人寻味起来。

这个“舍”字,到底是指周文王认为伯邑考才能不足而立自己的第二个儿子姬发为继承人,还是指文王决定派伯邑考前往殷都作为人质,从而舍弃了这个儿子,最终导致伯邑考遇害?

周文王的这次废长立幼行为,对周王朝的影响是肉眼可见的。

是他确立的武王姬发,最终领导周人在牧野决战中消灭了殷商,由此成为天下共主。

周王朝800年国祚,是历史上延续时间最的朝代。

周王朝确立的周礼,更是影响中国几千年。

也正因为如此,古人对周文王废长立幼的行为,心情十分复杂。

《淮南子》的刘安等人提出,尽管周武王成就了惊天动地的伟业,但周文王选择弟弟继承王位,抛弃长子的决定终究不合规矩,圣人怎会做出此类事情来?

相当一部分人倾向于为周文王辩解,比如西汉的董仲舒认为这显然是伯邑考主动放弃,不该归咎于文王。

东汉的高诱认为,废黜年长者而立贤能者,用非嫡子替代嫡子,这是圣人的权宜之计,文王的做法结合了当时的情况,是合理的。

司马光在提及李建成与李世民时,极为感慨地表示,倘若李渊能像周文王那样,早早废除长子,立幼子为储君,玄武门之变或许就不会发生了。

后来的君主,在废黜嫡长子、立立幼子时,也常把周文王搬出来当借口,声称既然文王那样做,他们也可以那样做。

从这个角度来说,周文王的废长立幼,影响的何止周王朝。

03、周宣王干涉楚国立储

西周的嫡长子继承制是什么时候开始的,目前还不可考。

通常认为,长子继承规则起源于商朝后期,并成为那个时代选择继承人的主要方式,在武王讨伐商纣之后,这种继承规则从社会习惯转变为正式条款,成为周朝宗法制度的根本依据。

自那时起,西周的十二位君主,除去周武王以及起承前启后作用的周孝王,其余全部是正妻所生的长子,并且周孝王离世后,皇位又传给了先皇的正妻所生的儿子。

然而在西周倒数第二位君主周宣王当政期间,又出现了一起对周朝具有重大影响的废长立幼事件。

然而,他所作的决定,与他先辈们的做法大相径庭,他处决的并非自家后嗣,而是某个封国继承人的嫡传之子。

史记之中有载,时值周宣王十二年,鲁武公率其子二人,前往朝见周宣王。

周宣王见到鲁武公的幼子戏,认为戏才智出众,能力过人,远非鲁武公的正妻所生的儿子括能比,因而对他更为青睐。

周宣王随即指示鲁武公撤销嫡长子括的继承资格,改立戏为储君,作为周朝诸侯国未来的继承人。

这是在明晃晃地践踏作为宗法制根基的嫡长子继承制啊。

大夫樊仲甫顿时心慌意乱,连忙向周宣王进言:倘若帝王自身都不遵守法度,将来众多诸侯国若竞相效仿,帝王又该如何管理这些诸侯呢?

周宣王对樊仲甫的建议置若罔闻,强行指定年轻的戏担任鲁国的新任君主,取代了他哥哥的位置。

这也让鲁国从此陷入了兄弟夺位的内乱。

需要指出的是,鲁国是周公旦的封地,并且西周的嫡长子继承制,据传是由周公旦正式确立的。

但是这件事对周王朝的影响,并没有局限在鲁国内部。

史记记载:自是后,诸侯多畔王命。

樊仲甫规劝周宣王的事,后来应了验,既然天子自己不遵守宗法制度,那么他有什么资格用宗法制度来要求诸侯呢?

周宣王插手鲁国继承人问题后,众多诸侯国内部动荡加剧,不少国君的孩子们不再遵守长子继承的规矩,纷纷抢夺君位。

周王朝当时已经衰败,无法用武力威慑诸侯,同时周天子先前所做之事开了先河,因此缺乏足够理由去责备诸侯。

即便是那些篡夺君位的统治者,也拒绝去朝拜周王朝的君主,而周王朝的君主对此也感到无计可施。

周宣王强行促使鲁武公废除嫡长子改立幼子,这可以看作是礼仪秩序开始瓦解的征兆。

更是加速了西周的灭亡。

04、周幽王为废长立幼亡国

前文说的周宣王,是西周末代天子周幽王的父亲。

由此可见,周幽王为何在西周十二位君主中,是首位且仅有的一个公开选择废长立幼的。

周宣王干预楚国皇位继承,显然不重视嫡长子继承原则,边远的小国纷纷效仿,周幽王作为亲王,更易受到波及。

周幽王的第一任王后是申国国君申侯的女儿,史称申后。

申后的儿子宜臼,理所当然以嫡长子的身份成为了周幽王的太子。

但是周幽王在攻打褒国的时候,得到了一个绝世美女,名叫褒姒。

周幽王被褒姒深深吸引,神志恍惚,甚至为她实施了点燃烽火戏弄各路诸侯的愚蠢行为。

关于烽火戏诸侯这件事,目前还存在分歧,依据《吕氏春秋》所述,周幽王取乐诸侯的手段是擂鼓而非点燃烽火台,而清华简中并未提及该事件。

不过有一件事能够证明周幽王对褒姒的宠爱程度。

褒姒为周幽王生了一个儿子,名叫伯服。

周幽王对伯服极尽宠爱,甚至不顾一切地废黜了申后和宜臼,另立褒姒为后,又立伯服为储君。

此外,周幽王意图巩固伯服的储君地位,又打算除掉宜臼这个严重阻碍。

为了保命,申后带着宜臼逃回了自己的娘家申国。

申侯对于女儿和外孙的境遇感到非常愤慨,他决定协助外孙夺回王位。

周幽王十一年,申侯联络缯国与犬戎,共同讨伐周朝,于骊山处决周幽王及伯服。

宜臼成为新一任周天子,史称周平王。

犬戎可不是来白打工的。

他们处决了周幽王,接着便在周的都邑镐京横行抢夺,夺走了许多贵重物品,同时不断恐吓着关中地带。

周平王无法与犬戎对抗,因而舍弃了周朝发源地的周原,以及作为两百多年都城的镐京,转而把都城迁移到了洛邑,也就是如今声名显赫的洛阳。

西周王朝就此终结。自周平王迁都东土之后,周朝又有了新的名号,便是“东周”。

周平王迁都以后,虢公翰扶植了周幽王的弟弟余臣作太子,也就是周携王,周朝出现两位君主并存的局面,持续了二十多年,周平王始终无计可施。

周平王在位期间,晋文侯曾协助其击败周携王并将其处决,此后周王朝才得以再次实现统一。

周幽王之后,周天子虽名义上是天下共主,却早已丧失了实际统治权力,沦为诸侯争霸时的工具,其生存状况完全取决于诸侯国的态度。

周幽王废黜了宜臼,改立伯服,这在西周历史上是一次代价极其惨重的废长立幼事件。

05、写在最后

周人的这4次废长立幼行为,形成了镜像般的对比。

周人的开创期出现了两次事件,那个阶段他们的首要目标并非制定礼仪规范,而是首先确保能够存活下去,接着不断壮大自身力量,逐步提升自身威望。

周族此时迫切期盼的,是一位德才兼备的领袖,而非遵循刻板制度产生的继位者。

因此两次废长立幼,都让周人变得更加强大。

最终周武王“奋三世之余烈”,让周人成为了新的天下共主。

然而,周人从“立贤”中获益非浅,他们清楚明白,这种做法更适合动荡时期,一旦时局安定,就极易因缺乏明确标准,反而引发动乱。

他们因此将原本主要依靠非正式惯例的嫡长子继承制度,明确纳入宗法体系,并使其成为周代礼仪规范的重要基础。

当朝代临近衰亡之际,周王打破按嫡长子决定继承权的传统,宗法制度的基础随之开始不稳。

最后周人成也废长立幼,败也废长立幼。

这又何尝不是一种历史的循环。

你觉得是不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