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昂体育

热线电话:

你的位置:意昂体育 > 产品展示 >

“新能源汽车重演地产风暴?揭秘政策红利背后的危机与突破之道”

点击次数:200 发布日期:2025-10-25

当中国的新能源汽车行业以每年两位数的增速刷新销量纪录时,一个有趣的现象逐渐显现出来:这个被寄予厚望、视为“经济新引擎”的产业,在运作逻辑、市场表现乃至潜在风险上,竟与曾经支撑中国经济增长的房地产行业愈发相似。

从初期的政策扶持到后续的资本狂欢,从各行业的跨界涌入到终端市场的种种乱象,这条发展路径让人不禁开始担忧:“新能源汽车会不会重蹈房地产的覆辙?”

谈及二者的相似性,许多人可能只停留在数据造假或某些表面现象。但走近分析,会发现深层逻辑居然如同“镜中倒影”一般:房地产和新能源汽车这两个行业在起步阶段,都深深依赖“政策扶持”和“资本杠杆”,由此形成了惊人相似的商业生态。

支持政策成就了一个“温室经济”,这是两大行业共有的核心特性。房地产的兴起,得益于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模式,通过低价获得土地,再高价出让给开发商,进而为地方建设“输血”和带动地方经济发展,同时还放开贷款支持房企融资。而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快速发展也同样依托政策补贴,2010年起中央开始给与新能源汽车补贴,单车最高可享高达6万元的支持,同时叠加免税政策、牌照优惠和地方性的招商补贴。正是这种“政策喂养”的模式,催生了高增速,但也埋下了隐患。

这一模式的问题与房地产行业的问题非常相似。例如,土地政策宽松时期,开发商热衷于囤地不开发。与此同时,新能源汽车行业则因补贴的诱惑,出现了类似的乱象。2016年的“骗补”丑闻让人记忆犹新,部分车企利用“拆卸电池反复申报补贴”或制造“没有电机的空车骗补”等手段,骗取了数十亿国家补贴。这些都是由于政策支持过度而产生的激励扭曲现象。

另一类共性问题则是资本对两大行业滚雪球式增长的推波助澜。房地产行业的“拿地-抵押-融资-再拿地”循环体系前所未有,极大地扩张了规模。新能源汽车领域虽打着“技术创新”的旗号,走的其实是极为相似的路子。某家汽车品牌仅用200亿元注册资本,成功撬动了2000亿元投资,并扬言要“用银行的钱赌未来”;另有企业通过将研发支出包装进资本支出等创意会计手法伪装自己的健康财务状况,这些手段与房企当年“明股实债”如出一辙。

然而,比起资本与政策的相似性,更令人担忧的是两大行业中普遍存在的“蹭热度”和“赚快钱”心态。房地产市场曾经的火爆,吸引了众多其他行业的参与,诸如空调巨头、家电龙头,甚至乳制品企业和机械厂都纷纷跨界涉足地产领域。而如今在新能源汽车领域,从家电到手机厂商,从互联网巨头到传统制造行业,几乎是万物“齐聚新能源赛道”。

这些跨界者鲜有深厚的研发沉淀,基本依赖“代工生产+资本故事”来运营。他们快速创建品牌、寻求投资,再借助主机厂代工推出产品,等待获取短期收益,甚至用卖车筹来的钱补贴其他业务的亏损。结果导致行业资源分散,产品质量良莠不齐,一如曾经地产跨界玩家们的套路。

如若说这些发展逻辑上的相似性尚在显现阶段,那么风险层面的重叠,才是此刻值得警惕的现实问题。随着政策补贴逐渐收紧、行业竞争不断加剧,房地产领域曾经历过的种种危机——如过度建设、产能过剩、消化困难等问题,正日渐渗透进新能源汽车行业,并且在这个技术密集型的领域,某些潜藏的问题甚至更加复杂难解。

当前,终端市场上新能源汽车的“假象繁荣”和房地产业早期的库存危机极为相似。房企面临供需失衡挑战时,常用“员工内购”“首付分期”等手段制造销量繁荣的假象,“囤房待涨”现象普遍。而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如今的经销商也面临着库存压力,数据显示,2025年新能源汽车库存系数已达3.0,远超行业1.5的警戒线。这意味着经销商的货至少需要4个月才能出清。此外,产能闲置问题也浮现,动力电池的产能利用率甚至不到四成。

为了解决库存问题,行业内甚至出现了“0公里二手车”模式:经销商为尚未卖出的汽车办理上牌、保险手续,将其计入销售报表,以便获取车企的返利补贴,而后又低价将这些车辆转售为“0公里二手车”。本质上,这与房企制造“网签数据”甚至惜售抬价的行为并无二致。

最大的难题,但也最致命的漏洞,是两大产业相似的“盈利困境”。房地产行业曾以“快周转和房价上涨”模式获取暴利,但随着调控加强、市场趋于饱和,利润空间断崖下跌。近年来,头部房企的平均净利润率甚至跌破2%。

而新能源汽车,也面临着“赔本赚吆喝”的局面。数据显示,至少在未来数年内,全球范围内每销售一辆新能源汽车,汽车厂商可能要承担大约12万元的亏损。而这样的困境背后,原因竟与曾经的房地产市场如出一辙:为抢占市场快速扩张资源,忽视品质与成本控制,甚至陷入价格战。近年来部分地方盲目追求“产能指标”,更让行业陷入恶性竞争的泥潭之中。

更让人忧心的则是,新能源汽车行业在国际市场上的表现不尽如人意。尽管相比房地产局限于国内市场,新能源汽车具备更大的出口潜力,真正迈向海外却困难重重。2025年上半年,全球销售了超过770万辆新能源乘用车,中国市场占据约七成,但本土新能源汽车在海外仅占总销量的12.7%。这意味着,在广阔的海外市场中,中国品牌的实际份额不到5%。如果无法快速解决品牌信任度、服务网络完善程度和贸易壁垒等一系列问题,等国内市场饱和后,行业或将迎来更为严峻的生存考验。

尽管新能源汽车行业面临种种风险,但不同于房地产受限于土地、人口等不可逆因素,新能源汽车以技术快速迭代、全球化机会等积极因素为特色,仍然有机会走出一条全新道路。

要从困境中突围,关键在于尽快舍弃“房地产式扩张”模式,转向技术驱动、市场为王,辅以全球化竞争的新生原则。同时,各类市场参与主体都应找到适合自己的角色定位,形成合力,支撑行业的长远健康发展。

对车企而言,最优先的任务是减少对政策支持和资本游戏的依赖,把精力聚焦于核心技术研发。从动力电池、智能驾驶到整车设计,每一步都需要实打实的创新,而不是让资本的概念包装主导企业命运。车企更应以消费者为中心,根据市场需求研发产品,而非陷入低价竞争的死局。

普通消费者在选择新能源汽车时,也需要更加理智。好看的品牌故事和政策补贴固然吸引人,但能否经受市场的长期考验,车企自身的研发能力才是关键。根据预测,到2030年,中国当前上百个电动车和混动车品牌,真正能在财务上存活下来的可能不足20家。消费者在购买时,必须理性权衡,避免因短视的营销噱头或盲目投资而陷入困局。

对于投资者来说,需要认清新能源汽车行业的本质——它终究是制造业,而非单纯的科技概念。紧密关注企业的真实销售数据、成本指标和利润率,而非盲从虚假的资本故事,是避免蒙受损失的关键。

地方政府则需要调整招商引资的逻辑,避免因短期利润目标盲目扩张产能。相比传统以土地为诱因吸引外资的做法,更应着眼于整体行业生态链建设,加大对新一代核心技术和产业配套的支持力度。而国家层面,则需推动新能源汽车品牌拓展国际市场,设法打破贸易壁垒,为整个行业注入新的增长动力。

历史一次又一次证明,靠政策红利和资本杠杆堆砌起来的行业,终究不可持续。对新能源汽车行业来说,关键在于汲取房地产的经验教训,牢记技术+市场才是长远发展的密码。唯有如此,中国的新能源汽车才能担负起新时代赋予它的使命,为经济的高质量增长铺就更加稳固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