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昂体育

热线电话:

你的位置:意昂体育 > 新闻动态 >

18人成军,打得日寇哇哇叫,这支神秘部队你听过没?

点击次数:80 发布日期:2025-08-19

18人成军,打得日寇哇哇叫,这支神秘部队你听过没?

说起抗战时期的回民支队,大伙儿脑子里第一个蹦出来的,八成都是马本斋那支威震冀中的队伍。可我跟你说,在华北那片打得稀烂的土地上,还藏着另一支狠角色,那就是“渤海回民支队”,一支从18个人起家,硬生生把自己打成了传奇的队伍。

这事儿得从1940年说起。那会儿的华北,尤其是冀鲁边区,那叫一个乱。日本人占了地盘,还不算完,他们玩了一手更阴的,叫“以回制回”。他们扶持了一帮民族败类,比如那个大汉奸马良,在北京搞了个什么伪“中国回教联合会”,到处忽悠。马良这人,早年间是北洋军阀,后来摇身一变成了日本人的走狗,专门干些挑拨离间、残害同胞的勾当。

在沧县、盐山那一片,有个叫刘佩忱的家伙,更是坏得流油。他顶着个“剿共总司令”的伪职,利用宗教和武力,死死控制着孟村周边的回族乡亲。天天在你耳边念叨什么“中日亲善”、“回回争教不争国”,把一帮不明真相的年轻人骗去当了伪军,回头就拿枪对着自己的父老乡亲。你说这事儿,气不气人?

血性汉子们哪受得了这个?当时津南支队的刘震寰和沧县地方的王连芳,这俩人瞅着这情况,心里跟猫抓似的。他们合计着,敌人不是打着民族旗号搞分裂吗?那咱们也得有自己的队伍,把回族兄弟们的心给拢回来,拧成一股绳打鬼子!

这个想法上报到边区党委,立马就批了。说干就干!1940年8月1号,就在孟村的清真寺广场上,当着十里八乡的爷们儿,“冀鲁边区回民抗日大队”的旗子,就这么扯起来了。

你猜猜,这支队伍刚成立时有多少人?说出来你可能不信,连干部带战士,满打满算,就18个人。刘震寰当大队长,王连芳是政委。就这18颗火种,要在日伪军密布的平原上,烧出一片天来。

渤海平原,一马平川,连个藏身的山沟沟都难找。鬼子的汽车、骑兵跑得飞快,打游击的难度,比在山区高了不止一个档次。这帮兄弟们硬是凭着一股子气,跟敌人周旋开了。

他们白天是老百姓,晚上就是八路军。深入到村子里,跟大伙儿唠嗑,讲咱们中国人为啥要打日本人,讲八路军是咱穷人的队伍。他们严格遵守纪律,不拿群众一针一线,刘震寰吃了老乡家一点辣椒,非要塞钱过去,老乡说啥也不要,最后还是工作组出面才收下。人心,就是这么一点点焐热的。

光有民心还不够,得有枪杆子。他们瞅准机会就打,打伪军、端炮楼,缴获的武器装备,全都充实到自己队伍里。不到一年功夫,你再看,这支队伍就像吹气球一样,从18个人,一下子壮大到了四五百号人。队伍大了,名号也得改,1941年秋天,“冀鲁边区回民支队”正式挂牌。

人多了,成分也复杂了,怎么带?军区可没含糊,派来了得力干将。刘济民,当副政委;何伺兴,当参谋长。军区政委周冠五临行前,特意把刘济民叫过去,说了一句分量极重的话:“你到回民支队去,不吃猪肉就是党性!”这话简单粗暴,却一下子点到了要害:尊重,是团结一切力量的根基。

有了主心骨,部队的精气神立马就不一样了。政治学习、军事训练搞得有声有色,还在战斗间隙办起了教导队,自己培养班排长。这支队伍,不光能打仗,还有了思想,有了灵魂。

1942年,是冀鲁边区最难的一年。鬼子搞“强化治安”,挖沟、修墙、建炮楼,跟下围棋似的,想把抗日力量一块块困死。那一年又赶上大旱,根据地里连树皮草根都吃光了。部队经常一两天都揭不开锅。

为了活下去,也为了更好地打击敌人,边区党委下了个决心,把沧县、盐山、新海县的部分地区捏合在一起,成立了一个“青城县”,专门作为回民支队的根据地。刘震寰兼任县长,刘济民当工委书记。军政合一,统一调配资源,总算让根据地的老百姓和部队喘了口气。

越是艰苦,军民之间的情谊就越是深厚。副政委刘济民病了,房东大娘把家里藏着救命的5个鸡蛋煮了,硬是塞给他吃,嘴里念叨着:“孩子,你就跟我亲儿子一样。”

侦察员徐玉亭被鬼子追得走投无路,一个正在井边洗衣服的大娘,一把抢过他的枪塞在自己屁股底下,对着追来的鬼子理直气壮地吼:“他是我儿子,刚从地里回来!”硬是把人给保下来了。

最惨烈的一次,在盐山县塔上村,十几名干部被包围。危急时刻,全村人脱下自己的衣服给他们换上。敌人把所有人赶到广场上,眼看就要认出回救会的干部刘景亭,一个叫刘黑连的老大爷站了出来,一口咬定:“这是我孙子!”鬼子不信,活活打断了他两根肋骨,打得他满脸是血,老人家愣是没改口。

有了这样的人民,什么样的敌人打不败?

这支从18人起步的队伍,在血与火的洗礼中,一路成长为拥有两千三百多人的渤海回民支队。抗战胜利后,他们没有停下脚步,奉命出关,改编为东北民主联军护路军,后来又成为铁道兵第二师。从白山黑水打到广西睦南关,解放战争的战场上,留下了他们的身影。

新中国成立,他们又跨过鸭绿江,在朝鲜战场上,面对美国人的飞机大炮,硬是筑起了一条“打不垮、炸不断的钢铁运输线”。那些曾经在平原上和鬼子捉迷藏的战士,成了保障志愿军生命线的工程尖兵。

战争结束后,这支英雄部队的许多回族干部战士,响应国家号召,脱下军装,转业到宁夏、甘肃、青海等地,为建设大西北奉献了自己的一生。

硝烟散尽,许多故事都被时间的长河淹没了。但这支队伍的存在本身,就是一个响亮的回答。它告诉我们,在民族危亡的关头,没有民族之分,没有地域之别,有的只是一个个不愿做亡国奴的中国人,用自己的血肉,筑起了我们新的长城。这股子精神头,才是我们这个民族,真正压不垮的脊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