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昂体育

热线电话:

你的位置:意昂体育 > 新闻动态 >

量价齐升是假象?二手车商哭诉:卖1辆车倒贴4700元

点击次数:160 发布日期:2025-10-10

导语

73.6%的二手车商在今年上半年亏了钱。这个数字来自中国汽车流通协会的最新调研,刺眼得像正午的阳光。更矛盾的是,同期二手车交易量还涨了1.99%,达到957万辆——卖得更多了,却亏得更惨了。这不是简单的“生意不好做”,而是整个行业掉进了一个“量价背离”的怪圈:车越卖越多,钱越赚越少,库存堆成山,获客贵如金。到底是什么让二手车商陷入了“卖得越多亏得越狠”的困境?这背后,藏着新车价格战的余波、新能源转型的阵痛,还有行业洗牌的残酷真相。

一、量价背离:热闹的市场,冷清的账本

今年上半年的二手车市场,像一场诡异的狂欢。一边是957万辆的交易量,同比微增1.99%,交易金额6232亿元;另一边是成交均价从去年同期的6.12万元暴跌到5.37万元,跌幅12.3%。简单说,卖的车多了,但每辆车平均少赚了7500元。

为什么会这样?中国汽车流通协会的报告点出了核心:新车价格战的“蝴蝶效应”还在发酵。自2022年下半年起,燃油车和新能源车轮番降价,有些车型甚至出现“新车比二手车收购价还便宜”的魔幻场景。比如某合资品牌SUV,去年二手车商收车价15万元,今年新车终端价降到13万元——车商手里的库存车瞬间成了“烫手山芋”,不卖亏更多,卖了就是割肉。

“以前是‘低买高卖’,现在是‘高买低卖’。”北京某二手车商老李的话道出了行业普遍困境。他今年3月收了辆2023款燃油车,当时行情价12万元,没想到4月新车突然降价2万,同款新车裸车价跌到11万。“我这辆二手车现在挂10万都没人问,收车时垫的12万本金,每月利息就要500多,再拖下去就是血本无归。”

这种“新车降价-二手车贬值-车商亏损”的链条,正在加速传导。协会数据显示,2024年上半年二手车均价6.12万元,到2025年同期只剩5.37万元,一年间每辆车平均“蒸发”7507元。而交易量增长的1.99%,更像是“被迫走量”——车商为了回笼资金,不得不降价甩库存,结果陷入“越降越亏,越亏越降”的恶性循环。

二、三重绞杀:库存“冻”资金,获客“烧”现金,利润“薄”如纸

二手车商的账本上,有三个数字格外扎眼:库存周期43天,获客成本6200元,单笔利润1500元。这三个数字拧成了一根“绞索”,勒得中小车商喘不过气。

先看库存。2025年6月,二手车平均库存周期延长到43天,比去年同期多了11天。35.6%的车商库存周期超过30天——这意味着,车商的钱被成百上千辆二手车“冻”在了停车场。“一辆10万元的车,库存43天,光资金成本(按年化5%算)就接近600元,还不算场地租金、人工费用。”上海二手车流通行业协会人士算了笔账,“库存周期每增加10天,单台车成本至少涨200元,利润空间被一点点啃噬。”

更要命的是获客成本。会员制二手车平台测算显示,2025年平均获客成本已达6200元,而单笔交易利润仅1500元。“相当于卖一辆车,倒贴4700元。”某头部平台从业者苦笑,“前几年资本烧钱补贴,获客成本才2000元,现在资本退潮,补贴停了,只能靠高价买流量。用户习惯了低价,稍微涨价就跑,平台和车商两头为难。”更糟的是,几乎所有平台都在“复制粘贴”商业模式:线上引流、线下看车、金融分期——同质化竞争下,只能靠价格战抢客户,进一步压缩利润。

叠加新车价格战的持续“暴击”,三重压力下,73.6%的亏损率其实并不意外。中国汽车流通协会专家张帆的分析一针见血:“2020年疫情是‘天灾’,现在是‘人祸’+‘结构调整’——新车价格战、新能源车入局、市场透明化,几重因素撞在一起,行业必然经历洗牌。”

三、新能源的冰与火:35%增速与18万跌幅的悖论

在燃油车二手车市场一片哀嚎时,新能源二手车却走出了“冰火两重天”的行情。

一方面,它是“冰”:今年上半年新能源二手车交易量仅68.7万辆,占总量的5.3%;三年保值率平均43%,远低于燃油车的62%。“比亚迪汉千山翠版,落地34万,开两年卖15万,掉价18万多,比腰斩还狠。”广州二手车商周伟的经历很典型,他去年收了辆特斯拉Model 3 Performance,当时行情价28万,今年新款Model 3上市降价3万,老车瞬间贬值到22万,“砸手里半年,最后20万保本甩了,白干一场。”

另一方面,它又是“火”:68.7万辆的交易量,同比增长35.5%,是整体市场增速(1.99%)的17倍。为什么?因为新能源车的保有量在爆发。中汽协数据显示,2025年国内新能源汽车保有量预计达8000万辆,虽然大部分是1年内的准新车,尚未流入二手车市场,但“未来储备”充足。“就像2010年的燃油车二手车,当时也没人看好,现在不也成了主流?”张帆认为,新能源二手车的低占比是暂时的,“3-5年后,随着第一批新能源车进入置换周期,市场规模会爆发。”

问题在于,现在的车商和平台还没准备好。传统二手车的估值模型依赖“年份、里程、车况”,但新能源车多了电池衰减、软件版本、芯片配置等变量,“测不准”成了普遍难题。“同样一辆Model Y,2023款和2024款续航差50公里,二手车价能差2万,但检测设备测不出来电池实际衰减多少。”周伟说,“不敢收,收了也不敢卖,怕客户扯皮。”

不过,已经有车商开始“啃硬骨头”。深圳某新能源车商专门做比亚迪、特斯拉的准新车,他们自建电池检测实验室,和保险公司合作推出“电池延保”,把三年保值率提升到55%,“虽然比燃油车低,但客户愿意为‘确定性’买单,周转天数能控制在25天以内。”

四、幸存者启示录:从73%亏损到8%盈利,差在哪里?

在73.6%亏损的背景下,有一批车商却活得很滋润。中国汽车流通协会提到,百强二手经销商中,部分企业毛利率能到6%-8%,库存周转天数控制在15-20天——他们做对了什么?

核心就两个字:效率。

北京某百强车商负责人透露,他们的秘诀是“小库存、快周转”。“我们只做3年以内、5万公里以下的准新车,车型聚焦BBA、特斯拉、比亚迪等主流品牌,单店库存永远不超过50辆。”他说,“传统车商什么车都收,库存100多辆,我们只收‘硬通货’,客户来了就能挑,挑了就能成交,周转天数压到18天,资金效率比同行高2倍。”

数字化工具是另一个“利器”。上海某车商引入AI估值系统,能实时抓取新车价格、同款二手车成交数据,10分钟出估值报告,准确率达92%。“以前收车靠经验,现在靠数据,收车价能比同行低3%-5%,卖车时又能快速定价,比别人快一步。”

更重要的是“差异化服务”。传统车商卖车只负责交易,百强车商却延伸出“一站式服务”:帮客户办过户、做保养、买保险,甚至提供“7天无理由退车”。“我们的客户复购率达35%,老客户介绍新客户占比40%,获客成本比同行低一半。”上述负责人说,“别人在拼价格,我们在拼体验。”

五、破局之路:行业洗牌不是终点,而是新起点

73.6%的亏损率,不是二手车行业的“终局”,而是“洗牌期”的必然阵痛。从行业发展规律看,任何充分竞争的市场,最终都会淘汰低效玩家,留下能创造价值的企业。对于当下的二手车商,破局可能需要抓住三个关键词:

第一个关键词:聚焦。中小车商别再追求“大而全”,不如聚焦一个细分领域:比如只做10万以内的代步车,或专注新能源准新车,甚至深耕某个区域市场。“小而美”的车商,反而更容易控制成本、建立口碑。

第二个关键词:数字化。别再靠“朋友圈发广告、路边发传单”获客,用短视频平台做“车况透明化”直播,用AI工具精准估值,用CRM系统维护老客户——数字化不是“选择题”,而是“生存题”。

第三个关键词:拥抱新能源。现在布局新能源二手车,就像2010年布局智能手机。虽然短期难赚钱,但随着电池检测技术成熟、保值率提升、保有量爆发,未来3-5年必然是“蓝海”。车商可以从“小批量试错”开始,比如每月收5-10辆主流新能源车,积累数据和经验。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预测,2025年全年二手车交易量有望突破2000万辆,新能源二手车占比将达8%。这个市场依然在长大,只是不再能“躺赚”。那些能熬过库存压力、控制获客成本、抓住新能源机遇的车商,终将在洗牌后占据一席之地。

73%的亏损率背后,不是绝望,而是行业进化的信号。二手车市场不会消失,只会淘汰跟不上时代的人。活下来的,注定是那些看懂趋势、敢闯敢变的“新二手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