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昂体育

热线电话:

你的位置:意昂体育 > 意昂体育介绍 >

美媒曝惊人内幕:若非中国力挽狂澜,俄航母早已成废铁,永无出海之日!

点击次数:56 发布日期:2025-08-19

最近,俄罗斯海军唯一的航空母舰库兹涅佐夫号的命运似乎走到了尽头。在经历了长达八年多的艰难维修后,等来的不是重返大洋的消息,而是国防部暂停所有工作,联合造船集团评估后给出可能报废的结论。

这艘苏联时代的巨舰,很可能将被切割成废铁。

就在这艘航母的命运盖棺定论之前,美国《军事观察杂志》的一篇报道曾给外界带来一丝不同的想象。报道直指,如果没有中国的关键援助,这艘航母根本没有机会撑到今天,更别提什么出海测试了。

这番言论,让库兹涅佐夫号的落幕更添了一层复杂的色彩。

救星还是插曲?

美媒爆料的“中国援助”

这篇美媒报道出现时,正值库兹涅佐夫号维修工作陷入泥潭之际。报道称,中国在修复过程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主要体现在提供了关键零部件和宝贵的技术指导。

报道分析,中国海军在改造“辽宁号”航母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辽宁号的前身“瓦良格号”与库兹涅佐夫号本就是同系列舰船,二者在结构、锅炉系统和甲板设计上有很多共通之处。

中国船厂在解决船体防腐、动力系统升级和电子设备现代化等问题上,已经摸索出了一套成熟方案。

据称,正是这些经验为俄罗斯提供了填补技术空白的可能。如果没有中方提供的技术支持,俄方维修团队很难独立解决锅炉系统常年漏气和船体严重腐蚀这类顽疾。

报道甚至具体提到,从2020年起,中俄专家小组就开始了技术交流,讨论范围涵盖了船体防腐涂料和电子系统升级方案。

中国的激光扫描和精密焊接工艺,能精准修复受损的船体结构,避免二次损伤。而针对库兹涅佐夫号最大的痛点——老旧低效的蒸汽涡轮锅炉,中方提供的密封材料和优化方案,据说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没有这些,航母连最基本的出海测试都无法完成,发动机抖动和甲板渗水等问题足以致命。

扶不起的阿斗?

接二连三的致命打击

美媒的爆料听起来似乎为这艘航母的重生铺平了道路,但现实却残酷得多。外界之所以对这篇报道如此关注,正是因为库兹涅佐夫号自身的维修过程堪称一场灾难。

时间回到2017年,航母在结束叙利亚作战任务后,正式进入船坞大修,原计划2021年就能回归舰队。然而,意外接踵而至。

2018年10月,在穆尔曼斯克,支撑航母的PD-50浮动干坞突然沉没。

这个苏联时期留下的庞然大物失事,导致一台70吨重的起重机从高空砸落,在航母甲板上留下一个能塞进卡车的巨大窟窿。事故不仅造成人员伤亡,还让维修费用飙升,工期无限延长。

祸不单行,一年后,航母船舱内又发生严重火灾。

大火持续燃烧了十几个小时,烧毁了大量关键的电缆和设备,再次导致两人丧生,十几人受伤。

这两次重大事故,彻底暴露了俄罗斯造船工业在资金、技术和管理上的全面困境。供应链断裂、技术人才流失,加上与原先关键供应商乌克兰关系破裂,使得零部件采购成为一个几乎无解的难题。

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即便在2022年航母被拖入新的干坞,继续进行锅炉和雷达系统的升级,但小火小漏的事故依旧不断。

到了今年上半年,这艘船仍停在穆尔曼斯克港边,船身锈迹斑斑,甲板上堆满杂物,看上去更像一个废弃的工地,而非即将重生的海军旗舰。

此时,即便有中国的援助,也已经无法扭转大局。

压垮这艘航母的,早已不单纯是技术问题。乌克兰冲突消耗了俄罗斯巨额的国防资源,海军本就有限的预算被陆军和空军进一步挤压。船厂工人的待遇问题导致经验丰富的技师大量流失,整个工业体系的基础正在被动摇。

航母本身的设计短板也日益凸显。

它依赖滑跃甲板起飞舰载机,没有弹射器,这极大地限制了舰载机的作战半径和载弹量。

在无人机和高超音速导弹主导现代海战的今天,继续在这样一艘昂贵而低效的传统航母上投入,其性价比受到了海军内部的广泛质疑。

太平洋舰队前司令的那句“放弃是正确决定”,或许道出了俄罗斯海军的无奈与清醒。

他认为,在现代战争中,传统航母过于昂贵且脆弱,未来的海战属于无人机和导弹。

最终,俄罗斯国防部在近期暂停了所有维修工作,联合造船集团也给出了可能报废的结论。

这个决定,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库兹涅佐夫号的命运,从苏联海军的雄心壮志,到参与叙利亚实战的短暂高光,再到长达八年充满事故的维修,最终可能滑向被拆解的结局。

美媒所说的“中国援助”无论真实程度如何,都未能改变这艘航母的最终命运。它的故事更像是一个缩影,反映了俄罗斯海军在后苏联时代面临的整体困境。技术上的修修补补,终究无法弥补战略、经济和工业体系上更深层次的裂痕。

这艘唯一的航母,最终还是倒在了时代的浪潮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