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链“绿”向何方?
【苏州报道】在近日召开的2025光伏绿色供应链研讨会上,一份引发业界关注的年度评价报告正式发布。该报告由公众环境研究中心(IPE)与绿色江南联合推出,系统评估了我国光伏企业在绿色低碳转型方面的表现,并揭示了行业背后的“双面现实”:一边是绿电利用稳步增长、信息披露日趋完善,另一边则是碳排放居高不下、供应链脱碳进展缓慢。
这份评价为正在飞速发展的光伏行业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全景视角。
龙头争先,“双指数”折射绿色实力
评价体系基于两个核心工具:绿色供应链CITI指数与企业气候行动CATI指数,分别从环境治理、能源管理、碳排放绩效等多个维度对企业进行量化打分。
结果显示,隆基绿能、晶科能源与通威股份稳居“双榜”前三,其它如晶澳科技、阳光电源、天合光能、阿特斯等知名企业亦进入前十。相比往年,企业的环境数据公开程度、碳排放披露覆盖面均有明显提升。
据统计,本次纳入评价的企业覆盖了从硅料到组件、电站建设到运营的55家光伏相关主体,是历次覆盖面最广的一次。
可再生能源利用“亮眼”,碳排放却未减反增
报告指出,企业层面在使用可再生能源方面已取得阶段性成效。2024年,共有40家企业披露使用绿电,合计约5.71千万兆瓦时,折合减排约3255万吨二氧化碳当量。阳光电源、通威股份的绿电占比均已超过六成,隆基绿能等企业则通过自建屋顶光伏系统或购买绿证,构建接近“零碳”的工厂园区。
然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碳排放总量仍在持续攀升。44家企业披露的运营层面碳排放总量(范围1和2)在过去三年间从4523万吨增长至7057万吨,年均增幅高达25%。尽管2024年增幅有所放缓,依然未能扭转增长趋势。
信息透明度提升,供应链治理仍在“起跑线”
评价显示,企业环境信息和气候数据的披露水平整体提高。已有24家企业发布环境类报告,7家企业明确提出2050年实现全价值链碳中和的目标。
例如,隆基绿能开始推动供应商进行碳盘查并设定减排目标;通威股份则启动对历史违规情况的披露机制,强化上下游合规性。这些都展现出头部企业在推动产业链低碳化方面的探索。
但评价也指出,大部分光伏企业在供应链碳管理方面仍处于战略构想或初步试点阶段,缺乏系统性机制。对供应商碳数据的透明度有限,供应链减排的落实仍面临瓶颈。
水耗与废弃问题浮现,绿色制造挑战重重
光伏制造过程中,特别是在多晶硅、硅片与电池片生产环节,水资源消耗居高不下。35家相关企业中,28家披露了水耗数据,但仅14家设定了明确的水资源管理目标。
废弃组件的回收也成为新课题。评价中有16家企业披露了回收方面的行动,但多集中在欧洲市场。国内因缺乏强制性回收机制、产业链不健全、技术不成熟等原因,光伏回收尚属起步阶段。预计到2030年前后,中国将面临大规模组件退役潮,如何应对迫在眉睫。
生物多样性纳入视野,责任仍待压实
随着光伏电站在全国范围铺开,其选址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也逐渐进入公共议题。评价发现,包括晶澳科技、阳光电源、信义光能等在内的11家企业,在电站开发前明确考虑是否处于生物敏感区域,并承诺遵守生态红线。但针对硅矿采掘和转型矿产的生态影响,目前尚无企业提出具体的缓解方案。
国际竞争压力倒逼“真绿色”
光伏作为全球低碳转型的关键技术,其本身的碳足迹和环境绩效正在成为市场准入门槛。面对欧美等国家不断升级的碳关税与绿色认证要求,国内企业被倒逼走上“真绿色”路线。
报告最后建议,中国光伏行业在发展速度全球领先的同时,更要直面“制造过程绿色性不足”的问题。通过强化信息披露、深化供应链碳治理、推动政策机制完善,应对内外部日益严苛的绿色要求,真正从“制造绿色”走向“绿色制造”。
行业共识正在形成
本次研讨会由多家环保与行业组织联合主办,吸引了政府、科研机构、企业、NGO等多方代表到场。大会聚焦“绿色低碳转型”“生态影响治理”“退役组件回收”等热点话题,为未来产业绿色升级勾勒出多元路径。
热点资讯
- 因尺度太大爆火, 这6部黄暴美剧, 每部都让你热血沸腾
- 鸣潮2.2版本周期解析:60天的冒险之旅如何规划?
- 每日黄历吉凶宜忌2025年7月5日
- 京东养车50亿补贴更名为「震骨价」
- 国内适合赏秋的9个目的地,一生必去一次!
- 荆楚开学联播丨爱国种子播心田 三角湖小学新学期起航
- 黄金价格飙至千元高位!现在该买还是该卖?背后真相惊人
- 被日本吊打十年,国产游戏终于承认:我们缺的不是技术,是心法
- 怎么把备注内容打在快递面单上
- 爆文:俄赔偿1万亿美元,乌加入北约,最后24小时,普京该听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