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昂体育

热线电话:

你的位置:意昂体育 > 产品展示 >

普京为何炮轰列宁?一个决定,埋下苏联解体的定时炸弹

点击次数:134 发布日期:2025-08-24

普京为何炮轰列宁?一个决定,埋下苏联解体的定时炸弹

克里姆林宫的主人,那个以冰冷面孔示人的普京,很少在公开场合流露对历史的个人恩怨。可一旦谈起列宁,他似乎就收不住火气了。

他直截了当地说,列宁一生中最大的错误,就是把一个完整的国家,硬生生改造成了一个共和国联盟。这话的分量,可不轻。

在我们许多人的记忆里,列宁是继马克思、恩格斯之后,世界无产阶级的伟大导师。他一手缔造的那个红色帝国,至今仍是不少俄罗斯人心头挥之不去的“白月光”。

那么,作为苏联最主要遗产的继承人,普京为何要对自己国家的“祖师爷”开炮?这背后藏着的是一段怎样的历史纠结和现实考量?

要弄明白这事,得先翻开地图,看看苏联的全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关键词,在“联盟”两个字上。

它不是一个大一统的国家,而是由15个名义上平等的加盟共和国凑在一起的“大家庭”,俄罗斯联邦只是其中块头最大的那个大哥。

可苏联的前身,沙皇俄国,全称是俄罗斯帝国。一字之差,天壤之别。“帝国”意味着中央集权,说一不二;而“联盟”,天生就带着一股松散劲儿,好比一群兄弟搭伙过日子,说不定哪天就因为分家产闹掰了。

看看历史上的各种联盟就明白了。战国时期的合纵连横,三国时期的讨董联盟,哪个不是貌合神离,最后都成了过眼云烟?

再看看今天,什么阿拉伯联盟、非洲联盟,听着挺唬人,实际上内部矛盾重重,连一致对外都做不到,成员国之间自己就先打起来了。

欧盟算是混得最好的一个,有统一的货币,内部市场也打通了。可真遇到大事,比如难民危机或者跟美国闹别扭,内部立马吵成一锅粥,最后还是各回各家,各找各妈。

普京心里装着的,就是这种对“联盟”二字根深蒂固的不信任。在他看来,列宁当初的选择,简直是给后人挖了一个天大的坑。

按照列宁当年的设计,各个加盟共和国地位平等,理论上都享有“民族自决”的权力,想加入就加入,想退出也拦不住。这在当时看,是一种极具前瞻性的政治智慧,是对沙俄时代大俄罗斯主义压迫的一种拨乱反正。

结果,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等15个国家选择抱团取暖,组建了苏联。可芬兰,这个曾经被沙皇牢牢攥在手里的地方,就利用这个政策,挥一挥衣袖,宣布独立了。

这在普京这样的人看来,简直是割肉之痛。芬兰的地理位置太关键了。俄罗斯的“龙兴之地”莫斯科深居内陆,而彼得大帝当年奋力打造的“欧洲之窗”圣彼得堡,就紧挨着芬兰。

没了芬兰作为战略缓冲,圣彼得堡就等于直接暴露在北约的枪口之下,成了名副其实的“天子守国门”。这种门户大开的感觉,让任何一个俄罗斯领导人都寝食难安。

更让普京和许多俄罗斯人耿耿于怀的,是那张写着“自由退出”的法律空头支票。到了1991年,苏联中央的权威一落千丈,控制不住地方了。

那些加盟共和国纷纷拿出列宁当年写下的“联盟条约”,理直气壮地宣布单飞。一夜之间,一个庞大的帝国分崩离析。

俄罗斯人丢掉了他们视为民族摇篮的基辅,与本是同根生的乌克兰兄弟反目成仇,最终兵戎相见。每当想到这里,普京对列宁的那个决定,恐怕就不只是抱怨,而是深深的惋惜了。

这种情绪,在俄罗斯民间也相当普遍。相比于理论高深的列宁,很多俄罗斯人反而更推崇他的继任者,那个格鲁吉亚出身的钢铁巨人——斯大林。

斯大林跟列宁的思路完全是两码事。他骨子里信奉的是大国沙文主义,强调俄罗斯的主体性。

他绝不允许任何加盟共和国有二心。当克里米亚的鞑靼人流露出独立的苗头时,斯大林二话不说,直接用火车把整个民族迁徙到了中亚的荒漠,然后迁入大量的俄罗斯人,彻底改变了当地的人口结构。手段虽然残忍,但在维护统一上,效果立竿见影。

对外,斯大林更是继承了沙皇的扩张基因。他参与瓜分波兰,发动苏芬战争,虽然没能完全吞下芬兰,但那种咄咄逼逼人的气势,远比列宁承认芬兰独立的做法,更符合俄罗斯人的民族口味。

最重要的是,斯大林治下的苏联,是真正意义上的超级大国。它击败了不可一世的纳粹德国,将东欧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在全球范围内与美国掰手腕,让整个世界为之颤抖。

而列宁时代呢?新生政权内忧外患,甚至在战场上被新独立的波兰打得灰头土脸。两相对比,俄罗斯人把更多的敬意投向斯大林,似乎也就不难理解了。

不过,用今天的眼光去苛责百年前的列宁,多少有些站着说话不腰疼。他之所以选择“联盟”这条路,实在是当时形势所迫,是一种无奈之下的最优解。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布尔什维克夺取了政权,但这个新生的苏维埃政权,脆弱得就像风中的烛火。

国外,英法美日等十四国联军武装干涉,从四面八方扑来;国内,白军残余势力、地方军阀四处作乱,整个国家战火纷飞。

更要命的是,民族主义的浪潮正在席卷全球。沙俄这个“各民族的监狱”一旦倒塌,被压迫已久的各个民族,都开始闹起了独立。

俄罗斯境内有一百多个民族,其中很多都是被沙皇的军队强行征服的,他们对俄罗斯人的统治充满了怨恨。现在沙皇没了,他们建立自己国家的愿望空前高涨。

面对这种即将四分五裂的局面,列宁和他的同志们绞尽脑汁。强行压制?只会激起更大的反抗,让本就艰难的处境雪上加霜。

于是,他们想出了一个堪称天才的政治发明:“Korenizatsiya”,也就是“本土化”政策。同时,在国家结构上,干脆顺水推舟,把统一国家改成联盟。

你们想建国?可以,我支持你们建立自己的苏维埃共和国。这样一来,各民族独立的诉求得到了满足,反而会对苏维埃中央心存感激。

但成立共和国,不等于就让你们彻底独立。在所有共和国之上,还有一个统一的、由布尔什维克党领导的中央政府。这就像一个股份公司,各个加盟共和国是子公司,名义上有独立法人地位,但控股权牢牢掌握在莫斯科这个总公司手里。

至于那个“自由退出权”,更像是一种政治艺术。它被写进了1922年的联盟条约,后来又被继承到1977年的苏联宪法第72条。当中央强有力的时候,这条款就是一张废纸,谁敢提退出?而当中央衰弱无力时,就算没有这条款,想走你也拦不住。

列宁的这套设计,在当时是唯一能把濒临崩溃的帝国重新黏合起来的强力胶水。它用名义上的分权,换取了实际上的统一,为苏联赢得了宝贵的喘息之机。

普京如今的抱怨,更多是站在21世纪俄罗斯民族复兴的角度,去回望那段历史。他看到的是列宁的政策如何为乌克兰等国的“离心离德”提供了法理依据,为他今天的地缘政治博弈制造了巨大的麻烦。

在他2021年发表的著名文章《论俄罗斯人和乌克兰人的历史统一》中,这种观点被阐述得淋漓尽致。他认为,现代乌克兰完全是布尔什维克政策的产物,是列宁等人从历史上的俄罗斯土地上“切割”出去的。对他而言,这不只是历史,而是现实政治。

看待历史,终究不能脱离当时的环境。列宁的妥协,在1922年挽救了国家,却也无意中埋下了1991年帝国崩塌的种子。历史的吊诡之处就在于,解决一个时代危机的方法,往往会成为下一个时代危机的根源。

历史无法假设,更不能简单地用对错来评判。普京试图用铁与血来修正他眼中的“历史错误”,但那些被列宁的政策所唤醒、又在苏联时代被不断强化的民族认同,一旦形成,就如出闸的洪水,再也收不回去了。